流光溢彩,深圳礼品展玻璃制品令人惊艳
他还引出了诚这一范畴,来作为贯通天人的索子。
但是官学系统也有短处,就是学术文化的创新能力差,特别是在社会变革的时候,一定会出现许多新的思想、新的观念,官学不仅不能产生新的学术文化,连接受新的学术文化都比较困难,私学在这一点上往往就强于官学。美国讲民主、人权,但仅仅是国内民主,在国际社会上对其他民族的所作所为就不是这样了。
为什么美国人总是不信任中国,一个原因就是儒家文化圈的价值观念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。既讲哲学概念,又讲宗教象征,这个体系构成了程朱理学。他们在环境如此美好的名山大川里修炼,就是为了摆脱尘世各种各样的羁绊。书院正好吸取了私学的自由讲学、学术研究、人才培养的特殊长处,同时又吸取了官学的良好的管理体制。从唐朝末年开始萌芽到北宋创建,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很快就得到了普及。
类似朱熹这样的学者,主要是在书院内自由讲学,进行学术探讨,使得书院的学术精神非常浓厚。道就是我们所说的书院的精神,这种书院精神正好来自宋明理学。宋儒讲的天理实际上就在人心中,所以,理学首先是宋代把哲学和信仰合为一体的一种儒学。
宋代书院是一个独特的机构 宋代的书院又是一个独特的机构,和春秋战国的私学、汉代的精舍、魏晋玄学家清谈的场所不太一样。一方面儒学像哲学,因为有一套天理的理论体系。也正因为如此,宋代民间才出现了被称为书院的机构,也才有一批学者、教育家把自己讲学的场所称为书院。这个道理一定是先天地而生,是宇宙中最高的最根本的东西,所以朱熹就把这个东西称为天理,又叫天道。
大家知道,明末时的耶稣会士到中国来传教,很快就接触到儒家思想与四书。而西医也代表了西方文化对知识的看法,即主客二分的看法。
二、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内涵 理学也被称做道学,但道学这个名称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乱。在前面我分别介绍了理学和书院,巧合的是,这两者都是在唐代萌芽,在宋代产生的,产生之后两者结合在一起。程朱理学把自然规律的理和伦理道德的理都看成是理。问:听您讲儒家文化,我总认为现在社会将儒家文化丢掉很可惜。
这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、政治规范。第三,它是东亚文明的思想内核。等到宰我离开的时候,孔子就骂他,这真是一个不仁义的人。在西方讲政教合一,意味着国王一定要得到教皇以及宗教组织的承认,宗教组织高于王权。
理学的文化宗旨之二——知识体系 从知识体系的源头来说,理学家所讲的天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?理学家认为,这些理论并不是他们发明的,而是全部来自于儒家经典,他们只是对这些经典进行解释。二是有一套知识体系,需要通过一套经典与概念来论证。
你的父母把你生下来,至少要哺育你三年。汉代儒家学者的任务也是注释这些经典,他们主要是对经典进行历史学、训诂学的注疏。
所以,书院都有书楼,这对于学术研究、文化传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他引用了《周易》中的话: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第二个问题是,中国古代文化如此丰富,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有没有联系? 答:你谈的这两个问题,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是非常大的问题。每个时代的书院都有自己的精神,宋代讲理学,到了明代阳明心学兴起时,书院开始讲阳明心学,明清之际讲实学,清朝讲考据之学,每一代的学术思潮都和书院有直接的关联。美国人总认为他们的制度是最好的,所以他迫切希望你也能遵循这种制度,然后你也可以得救。我们也可以想象,现代的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图书馆,还能不能叫大学?书楼就是古代的图书馆。
理学把这两者结合起来,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一种人文的信仰。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。
理学是文化综合的产物 虽然理学是儒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,但它又不仅仅是儒学。形而下者谓之器说的是世界上所有具体的事物都是器,例如树木、花草、房子、人,等等。
所以,应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多宣传、宣讲中国文化中这些精髓性的东西。魏晋以来佛、道二教非常盛行,儒家学说主要是一套伦理政治之学,在如何做人、如何建立一套政治制度方面比较擅长,但是对人的身心安顿问题,儒家关注得比较少。
其实,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有问题的。理学流派 理学只是一种学术思潮,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流派。性就是人性,宋明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有一种根本性的东西,叫人性,人性又称之为天地之性。从明朝开始,西方传教士就来到中国传教,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信任他们,因为他们读的书、他们的观点跟我们完全不一样。
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,不断地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,发展市场经济,这些都是最能代表西方文明的根本性的东西。另一方面,民间书院通过官方的支持,吸引了更多的博学之士,获得了更大的发展。
关于人文信仰的精神 程朱理学重建了儒家信仰,把儒家的道德人文变成天理,把人文的理性和信仰结合起来。我们的儒家一方面包含着宗教性的东西,即与西方的基督教有相似性的一面,就是解决了生命的安顿、精神的修炼等问题。
儒家比较重视政治伦理,也就是所谓的世俗生活。理学的宗教性 西方人最早接触儒学,讨论儒学,也是与理学有关。
作为一个普通人,当你到了大自然中,与美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,沉醉其间,在中国文化语境中,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天人合一,马斯洛称此天人合一为超越性的需求,认为此需求是最高满足。《庄子·天运篇》中云:夫至乐者,先应之以人事,顺之以天理,行之以五德,应之以自然。韩非子认为每个具体事物都有它的条理准则。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,我们有种种需求,我们在世俗的社会中不断地奋斗,但有时我们需要超脱这一切。
王阳明在自己体悟的基础上创立了良知之学,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中,讲究知行合一、致良知等。而我们讲道学的时候通常是指理学,另外还有其他的称呼,诸如宋学、新儒学,这些都是比较学术化的名词。
有以岳麓书院中的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湖湘学派,还有陆九渊创立的江西学派。我们承认文明之间是有差异的,但是不一定构成像亨廷顿所说的那种冲突(当然有人说冷战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正好印证了文明冲突理论,这可以再讨论,文明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确实会产生冲突)。
从思维方式到操作方式,中医都非常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,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。很多人认为,人类的精神信仰正在面临崩塌,各个阶层的人都面临着这个问题,中国也同样面临着这个世界性的问题。
评论列表